close
發信人: Hsiasy.bbs@bbs.badcow.com.tw (不良牛小鹹魚) 看板: P_Hsiasy
標 題: 社會科領域概論-地理期中報告
發信站: 不良牛牧場 (04/21/06 03:10:42 Fri)

終於用好了 把 word 複製貼過這邊看看那種感覺..orz

字數:38515(我想應該有含標點符號) 老師規定一萬字以上 嗯 這樣一定有XD

花了我今天一整個晚上到現在的時間搞定 雖然全部都是複製貼上

但是找資料 排版 校對性質也是很累人的:P

雖然很不完美 但是只花不到一天的成果已經算不賴了啦

反正這個報告只有25%

用到現在三點 真是累人

明天要交出去給老師了 現在正在印 真是感動

-----
以下是報告從word貼過來 我就不排版了 只是貼過來看看而已XD
-----

東海大學進修部
公共行政學系


社會學習領域概論
地理期中報告


古典地理學到現代地理學的發展



指導老師:劉超驊

學生:F912729 夏先昀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星期五
目 錄
第一章 前言 ------------------------------------ 04
第二章 地理學 ---------------------------------- 04
第三章 地理學的研究和發展 ---------------------- 06
第一節 地理學研究途徑 ----------------------- 07
第二節 地理學的科際整合性質 ----------------- 07
第三節 地理學發展趨勢 ----------------------- 08
第四章 古典地理學 ------------------------------ 09
第一節 全球地理書最古老的地理書-山海經 ----- 09
第二節 古代地圖及其在軍政上之功用 ----------- 10
第五章 現代地理學 ------------------------------ 11
第一節 地理學的內涵 ------------------------- 11
第二節 地理學的傳統、架構與使命 ------------- 12
第三節 現代地理學的學科分類 ----------------- 12
第四節 現代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 13
第五節 現代地理學的研究手段與方法 ----------- 13
第六節 現代地理學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
用------------------------------------ 15

第六章 古典走向現代 ---------------------------- 16
第一節 前言 --------------------------------- 16
第二節 康德的空間觀與赫特納的地理學本質論的
超越根據 ----------------------------- 17
第三節 赫特納的地誌論地理學本質論 ----------- 23
第四節 沙學浚教授的地理學本質論 ------------- 29
第五節 結論 --------------------------------- 40
第七章 有趣的地理思潮 -------------------------- 41
第一節 哈維與馬克思主義地理學 --------------- 41
參考文獻
網路中文文獻 -------------------------------- 44
















第一章 前言

近年來在社會分析方面,一個最引人注目的發展,是發生在地理學家、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以及社會哲學家之間,針對「空間」的議題產生日益頻繁的互動激盪
。參與這個論戰的學者包括了紀登斯(Giddens)、傅柯(Foucault)、布迪爾
(Bourdieu)、雷菲甫(Lefebvre)、哈維(Harvey)、格理葛瑞(Gregory)、索雅
(Soja)等人。這些新發展帶出了依整系列的新型經驗研究以及理論創新。空間的
思維不再侷限於地理學領域,現在反而已成為所有各種社會理論建構的基礎,尤
其是在當今時值晚期現代性和全球化的狀況下。


第二章 地理學

在瞭解地理學的發展之前,要先瞭解我國對於地理學的一些定義。

一、 地理學的性質:

地理學的基本內涵:地表空間
定義:研究表達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人地關係及區域特性的學問
地理學是對地球的描述或是記載:Geo:地球,Graphy:描述。

二、 地理學的內涵:

三、 地理學的四大傳統(三大傳統不含地球科學傳統)

(一) 空間傳統:對於地表的事物,地理學者重視它的區位、位置、方向和距離
,亦即地表事物的分布現象。
(二) 區域研究傳統:區域研究是透過對區域的實地考察,分析自然與人文現象
的配置情形,探索內部的關聯性。
(三) 人地傳統:研究人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
(四) 地球科學(earth science)傳統:主要指的是對一特定區域中,地形、氣候
、水文、植被、土壤等如何互動,以及在世界各地之間自然環境的變化,彼此有
著如何的相互關係。

四、 地理學的使命:

(一) 幫助人們了解他們身在何處。
(二) 提供自然和人文體系的知識。
(三) 開拓人類的視野、拓展人們的心胸。
(四) 更合理有效的解決問題。

五、 地理學的架構:

六、 地理學研究方向:

1. 空間分析(spatial analysis):研究一種重要現象或一系列現象的區位變
化,如人口密度或鄉村貧窮分布的變化。地理學應能探究分布形態的因素,並且
能尋求改善之道,使其更具空間效率或公平。
2. 生態分析(ecological analysis):究人類與研環境變數的相互關係,並解
釋其連鎖物,如水文循環、土地使用循環的連鎖。此類分析與空間分析有別,前
者強調地區間的空間變化;後者著重一地區內的諸關係。
3. 區域複合體分析(regional complex analysis):此類分析同時具有空間分
析和生態分析的結果,透過地區差異性的認定,予以區劃合理的區域單位,然後
方能建立三區域間的流量、生態連鎖與關係。這是現代區域計畫的基礎。

七、 地理學內涵的概念:




第三章 地理學的研究和發展
一、地理學的任務:了解各種地理現象,能解釋並加以應用。
二、地理現象由複雜的要素及機能所構成。
三、地理現象同時具有空間及時間的特性。
四、地理現象可簡化成人地互動的環境系統。
五、環境系統可視同是「自然─社會─技術」關係。
六、不同空間經不同的技術,可形成不同的環境,如印度及台灣的農村。
七、環境系統由人文及自然景觀組成,地理要素由地形、氣候、交通……等等各
亞系統構成。
八、地理學的終極目標:找出環境組成要素、交互作用、結構、功能及運作。

第一節 地理學研究途徑
一、地理專家進行解析工作四大步驟:資料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訊呈
現。
二、資料收集-地理實察,由實測或訪談,以文字、素描或拍照紀錄,或文獻及
古今地圖比對。
三、資料整理-找出地理現象的因果規律關係。
四、資料分析-以計量分析統合整理。
五、資訊呈現-以地圖、統計圖表、文字報告共同呈現。
第二節 地理學的科際整合性質

一、地理學跨科際的性質因研究課題不一,而有很大的差異。
二、地理學四大研究傳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和地球科學,均與其
它學門產生交集。
三、研究課題若為環境生態時,無論是自然地理或地球科學研究,均整合了部分
基礎科學、資訊技術科學、自然科學、空間規劃和社會科學的領域。
四、區域地理研究傳統,所需整合的學科更是複雜,不但必須整合其內部的自然
與人文地理兩大範疇,同時還與外部其它學科如歷史、民族、民俗、經濟、政策
和規劃等學門交集。

第三節 地理學發展趨勢
一、地理學的變遷:
(1) 古典地理學-探險未知的山川、物產、風俗民情。
(2) 現代地理學-解釋各地地理現象,解釋其關係及互動。
(3) 當代地理學-重視空間差異及微觀尺度的研究,使用地理資訊系統技術。
二、環境保育概念:
(1) 人口壓力、資源枯竭、氣候變遷、環境污染。
(2) 永續發展-環境可負荷的持續性、長期性的社經發展,考慮經濟、社會及生
態的面向。
三、地理學的時代任務:
(1) 可了解人類及「自然─社會─技術」發展交互作用。
(2) 教育人類對環境負責


第四章 古典地理學

數千年來,我們一直都習慣於用敘述式資訊來認識世界,這也是古典地理學的學
習方法。隨著世界變得日益複雜,變化的速度尤其快得令人目不暇給之後,古典
地理學的學習方法已無法因應當前這個快速變遷的無限可能世界,所以從上個世
紀中葉開始,地理學者嘗試運用統計、邏輯推論、或理論化的方式去了解這個世
界的事物。同樣的,今日的教科書也不得不採用更有效的方式來教導國家未來的
新生代。
第一節 全球地理書最古老的地理書-山海經
  《山海經》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地理博物志,書中除了介紹風土之外,也
收錄了許多民俗傳說,後人可以藉由此書,一窺古人對於大自然的奇妙觀點與記
錄。
  《山海經》的作者已難考,但一般咸信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史記•大宛
傳》是目前最早提到《山海經》的著作,司馬遷寫道:「自張騫使大夏之後,窮
河源,惡都髓謂昆崙者乎?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後來劉向之子劉歆(後更名為劉秀)整理了山海經,並提交《上山海經表》。
劉秀在表中認為《山海經》是夏禹、伯益之作,東漢王充《論衡》、趙煜《吳越
春秋》從之,但被後世學者否定。目前較為流行的說法為《山海經》是楚人所作
,始於戰國,成於漢初,這個說法以袁珂為首。但今日學者亦有不同見解,甚至
有說法認為《山海經》是印度行至中國的見聞筆記。迄今,《山海經》作者之謎
仍為學者研究目標之一。
  《山海經》的篇目一直在變,讀者可以在史籍讀到這些記錄:「《漢書.藝
文志》數術略.形法家著:『山海經十三篇。』」、「《隋書.經籍志》史部.
地理類著:『山海經二十三卷。』」、「《舊唐書.經籍志》地理類著:『山海
經十八卷。』」、「《唐書.藝文志》地理類著:『山海經二十三卷。』」、「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小說家類:『山海經十八卷』」等多種說法。袁珂在書
中作了解釋:漢成帝時尹咸校定為十三篇,分別為山經五篇、海經八篇。在劉秀
作《上山海經表》時,流傳的《山海經》則為三十四篇,包含南山經三篇、西山
經四篇、北山經三篇、東山經四篇、中山經十二篇、海內經四篇、海外經四篇。
劉秀將之整理校定為十八篇:「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篇,今定為十八篇。」
這媮鷃′O三十二篇,但清代學者畢沅認為這是因為後人抄寫時,將古字「二」
即「四」)誤寫為「二」之故,所以《上山海經表》中原文所寫應為三十四篇,
袁珂贊同此說。劉秀最後刪選後為山經十篇、海經八篇,這是因為原有的五篇山
經,劉秀將之改分為十篇,故成為十八篇。劉秀所未收的,乃所謂「逸在外」的
五篇荒經,幸得晉代郭璞注時收入,共得二十三篇。後人將二十三篇中的十篇山
經又恢復原貌成為五篇,才成為現今流傳的十八篇之數。
  《山海經》原本是一本以地圖為主的《山海經圖》,而最早極有可能是有圖
無文的「山海圖」。「經」是「圖」的說明,在史前時代的地圖只畫山水或人物
,對各處的方位與距離都未能在圖上畫出,而到了文字發明之後,才開始使用文
字來補充說明。後來因為地圖的遺失,變成為現在有文無圖形式的《山海經》。
而後來有許多人又給山海經作圖,但是其依據都是以「經」,望文生訓,圖中只
有神怪人物,而略去山水背景,遂成為純粹的圖畫以是清代《四庫全書》將之列
入為小說異聞之屬。
第二節 古代地圖及其在軍政上之功用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均有詳細之土地圖即應無問題。所謂「版圖」,「版」
指的是戶籍,而「圖」指的是地圖,已見於「周禮」,故後世稱國家疆域為「版
圖」,足見地圖已應用到政治上面去。後來列國爭戰頻繁,朝聘不絕,地圖的應
用又擴充到軍事與外交上面。例如孫子兵法之講求行軍地形;蘇秦的合縱說就是
以地圖為依據。荊軻刺秦王,「圖窮匕見」,均可以證明在戰國時代地圖的應用
已經很廣泛了。
  此一時期地理著作以「禹貢」最為重要,它是我國最早的地誌,是依據當時
地理學者的地理知識(山川形勢)所撰寫。九州(註)不是行政區劃,是一種自
然區域,因此其範圍內容有所不同,但其研究劃分必有地圖作為依據則是一定的

  秦統一天下後,六國之圖籍集中到咸陽。秦亡,蕭何收集秦圖籍以為漢代統
治天下之基礎。一直到漢末,經董卓之亂,才大致散亡,但漢代亦必另製作新圖
,為一種禮儀,中央政府一定依據各郡國奏進之局部地圖合繪成全國統一圖。
  此時的地圖相當簡陋,只能依照目睹經歷畫圖,大致包括山川、屯田、聚落
、城邑等,符號為半圖畫性質,無比例尺與方位,自然談不上正確,此類漢系古
代地圖一直流傳到唐代才漸漸沒落而消滅。

註:張其昀先生以為九州之劃分略與近代所謂自然區域相似,如兌州之間於黃河
,徐州在淮河之北;而雍梁二州約以秦嶺為界,和現今自然環境的分區所差不遠




第五章 現代地理學

從20世記60年代至今。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科學技術的
進步而發展,其標誌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地圖製圖、地
理信息系統的出現。現代地理學的特點是:
它發端於現今經濟和科學最為發達美國,首先影響英國和北歐,繼而波及西歐─
'蘇聯、東歐、日本、中國以至全世界。
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近代地理學時期部門地理學的蓬勃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地
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又忽視了地理學的統一性,削弱了地理學
綜合性的特點,使部門地理學的再深入研究遇到了很大困難。60年代以來,面對
全球性的人口劇增、資源危機、環境污染、城市化,以及區域開發等一系列問題
,都不是任何部門地理學能單獨承擔的課題。地理學自身的發展和實踐的需要,
都要求它加強一體化,充分發揮地理學固有的綜合性特點。
理論化和數量化。為加強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建設統一地理學─需要探討
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繫和規律,以及它們所遵循的總規律
,於是理論地理學應運而生。
行為化和生態化。20世紀60年代行為科學的出現及隨後的大發展,波及到社會、
經濟、科學、文化各個方面,也波及到地理學。
  隨著科學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
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既有堅實的基本理論、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學科的內容也
將發生變化;研究地理學基本理論的學科─理論地理學,研究地理學應用理論的
學科─應用地理學,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
等,將率先獲得較大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
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
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基礎上,進
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和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第一節 地理學的內涵
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新穎的學科,雖然早在中國的春秋時代,就有「上知
天文,下知地理」一詞,但遲至十九世紀末期,才在歐美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此一學科,主要在探討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交互作用,
及其在各地所形成的區域特色。經由這些研究傳統,百餘年來世界各地的地理學
家,已積累極為豐富的知識內涵,並建立頗為完整的學問體系。
長期以來,地理學家不僅關心世界各地的區域特色,也研究生活周遭各項環
境要素的性質。無論研究的對象如何,地理學家除了使用區位、距離、方向、關
係等空間基本概念外,同時也兼採其他學科所發展的概念如生態平衡、引力模式
等,以討論區域開發與生態系統的關係、兩地間交互作用的強弱等問題。地理學
這種跨科際的色彩,便是它被稱為「統整科學」的理由之一,「統整」也成為其
獨特的性格。
第二節 地理學的傳統、架構與使命
一般而言,地理學關照的面向極廣,舉凡地表的一切自然、人文及區域現象
與問題,幾乎都可以成為地理學家觀察、解釋和分析的「主題」,因此地理學經
常與各系統學科共享研究對象,這也是地理學具有統整特性的另一原因。面對不
同的研究主題,地理學者經常以同一組研究觀點加以統合,於是形成地理學的三
大研究傳統,即空間傳統、生態傳統和區域傳統。
空間傳統或稱空間分析,主要研究「現象」的分布變化,如人口、聚落、交
通、物產等現象的分布特色,透過這個傳統,地理學家所探討的是什麼因素在影
響「現象」的分布類型,以及如何改變這些類型,使其分布能更具效率。
生態傳統或稱人地關係,主要研究人類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如水文循環
、游耕區的土地利用循環。地理學家在從事這類研究時,重點常置於單一的地理
區位內,以深入理解各項要素間的交互作用。
區域傳統或稱區域複合體分析,以地表各種性質的區域為單位,整合空間傳
統和生態傳統的結果。地理學家多從建立適當的區域單位入手,再進一步討論區
域間人口、文化、貨物與資訊的交流與聯繫,以了解區域特色的形塑過程,也是
區域計畫與區域發展預測的基礎。
1960年代以後,將長期以來地理學家研究地表現象的方法,歸納而成的三個
研究傳統,讓地理學家重新思考地理學的架構。同時每一個傳統也都具備相當完
善的理論部門,如中地理論、生態環境系統、區域發展理論等,地理學家並進一
步根據這些理論與地表現狀相互比對,以期對地表各種社經問題、環境問題及區
域發展問題,作出適當的評估與合理的規畫,此即為地理學的使命。
第三節 現代地理學的學科分類
在1998年進行學科調整之前,現代地理學已經擁有了自然地理學、區域地理學、
環境地理學、地圖學與遙感、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理論地理
學、應用地理學等眾多的二級學科,它們又分別包含許多相對獨立的三級分支學
科。
以自然地理學為例,其次一級的分支學科大致包括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水文
學、氣象學與氣候學、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動物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
等,而它們還可以進一步劃分。
如地貌學就可以劃分為普通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河流地貌學、海岸地貌學、冰
川與凍土地貌學、風沙與黃土地貌學、喀斯特地貌學、災害地貌學等等。
學科發展日趨成熟,學科分類日趨精細和狹窄,分支學科也日趨獨立,學科的綜
合性特徵逐漸淡化,不利於地理學的整體發展。經過學科調整,作為一級學科的
地理學,目前的二級學科僅包含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遙感與地理資訊系統
,學科的綜合性特徵得到有效的強化,使地理學與其分支能更加協調地發展。
第四節 現代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現代地理學著重研究地球表層人一一地系統的結構、功能、動態及地域分異規律
。在現代科學中,地理學以其綜合性和區域性特點,綜合研究自然、社會、經濟
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區域性特徵,探索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關係,
以及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自然環境保護與整治、自然災害預防與治理、社會生產
力優化配置、重大經濟建設專案和工程的合理佈局等問題。為區域國民經濟建設
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擬定,提供科學論證和決策諮詢,從而使地理學成為與社會發
展和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具有應用性的基礎科學。
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現代地理科學把資源、環境、人口、災害
等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與區域開發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學科研究的核心內容。
第五節 現代地理學的研究手段與方法
隨著電子電腦、遙感與測量、地球物理探測、掃描電子顯微鏡、微量質譜儀、超
導古地磁儀、鐳射粒度儀以及模型實驗、野外定位觀測、系統工程、地理資訊系
統(GIS) 、全球定位系統(GPS) 等一系列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在地理科學
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研究,大大地提高了地理學為社會
生產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當今的地理學已完全不是人們固有觀念中的那
種文學色彩濃厚的傳統地理學了。
現代自然地理學已逐漸發展成為實驗特徵明顯的科學。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地
理現象、自然地理過程、自然地理環境的過程中,經常需要解決自然地理現象的
發生原因、發展過程和演變趨勢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設法搞清楚自然地理現象
的發生年代、演化周期、本質特徵、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及對策等根本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地理學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試驗研究,以獲取大量的、直接
的實驗分析資料,使地理學的科學研究更具科學性。如沈積物的粒度分析、礦物
成分分析、化學成分分析、力學性質分析、古生物化石分析、古植物的孢子花粉
分析、地質年代測定、室內類比試驗研究(圖片1)、野外定位觀測研究等。
以確定自然地理現象的發生年代(齡)為例,我們往往通過測定地層沈積物中放
射性同位素的衰變和古生物化石的埋藏年齡來推斷自然地理現象的發生年代(含
絕對年代和相對年代)。目前,用於測年的方法和技術有很多,常用的有:碳十
四( 14C)同位素測年法、不平衡鈾系法年齡測定法(如 234U/238U、
230TH/232TH、 210Pb)、鉀--氬(K--Ar)法年齡測定法、熱釋光(TL)年齡
測定法、裂變徑?年齡測定法、氨基酸外消旋年齡測定法、樹木年輪測定法、古
地磁年齡測定法等。
大自然是地理學的研究物件,野外科學研究(野外科學考察)是地理學最基本、
最傳統的科學研究方法。現代地理學尤其重視自然地理現象和環境的長期野外定
位觀測研究,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一大批野外定位觀測台站
,對自然地理現象及其過程進行長期不間斷的觀測研究。如中國科學院雲南東川
蔣家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圖片2)、中國科學院金龍山滑坡觀測試驗站、中國
科學院九寨景觀生態研究站(圖片3)、中國科學院貢嘎山高山生態系統觀測試
驗站(圖片4)、中國科學院雲南元謀幹熱河谷水土保持生態試驗站等。









第六節 現代地理學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有了這些先進的、精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地理學已經成為一門能夠解決社
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中許多重大實踐問題的應用性較強的科學,其重要性正越
來越被世人所瞭解。而眾多的地理工作者(包括地理科研人員和地理教師)正在
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眾多領域內大顯身手[3]。
例如,在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地理科技工作者長期參與南水
北調、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科學研究和論證;在環境
演變與保護領域中,重點開展了青藏高原隆升對東亞及全球環境影響、全球變化
、第四紀海平面變化與古地理環境變遷、黃土高原形成與水土流失及黃河河床演
變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在自然災害及其減災防災領域中,長期開展了沙漠(荒漠
)化、洪澇與乾旱災害、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圖片5)等山地災害
、颱風及風暴潮災害、道路(鐵路、公路)災害等及其防治對策研究(圖片6)
。以及旅遊資源、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人口控制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等一系列關係到地球、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地理學
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六章 古典走向現代
第一節 前言
地理學作為一門合乎嚴謹邏輯要項的學術領域,其本質論大體上建立在「空間」
、「區域」以及「生態」的三個研究向度【Peter Haggett ,1979: 604-605】1
。但這三種研究向度,雖可分別論述,而實際上卻亦可合而成為一個典範加以運
作【嚴勝雄,1985】2。以「區域」(region)為地理學首出命題的地理學本質論
,其實是一個長久極富歷史的傳統,所謂「區域地理學」(regional geography)
與「系統地理學」(systematic geography)相互對峙,形成地理學的雙元論性格
,甚至造成地理學核心分裂的困境。但是無論如何,區域體、區域性的把握、彰
著、了解和詮釋,只要是真正的地理學家均會肯定乃是「地理學的最高創造形式
」【John Hart ,1982: 1】;國內亦有地理學者主張區域地理是一門最能提供地
理學核心知識的研究傳統,也是一門最具地理學特徵的研究領域,同時也是一門
最能跟其他科學交流、提供互補知識的學科【施添福,1995:39】;「區域」的
研究向度在地理學之內以及與相關學術領域整合之際,是否確實具有如此的高度
;又「空間」和「生態」的研究向度是否就不如「區域」的研究向度,可暫且不
必深究,但卻已提示了「區域」命題在地理學的重要性。
無論就三向度或就單向度的觀點而言,區域研究固然都是地理學的主要取向
,但在此範疇內,其實亦有甚多的分化,毋寧說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如同
「空間」、「生態」兩個研究傳統,本來就是相當寬泛的人類學術知識的「共法
」,因此,在「區域」命題的背後或其超越的層面,存在著互有出入的本質論或
存有論的哲學論斷;國內地理學者曾就「區域研究」的各種知識哲學體系進行了
分析探討,發現區域研究相當分歧複雜【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
83-102】。因此,依據地理學本質論發展史的進路,針對重要的地理學本質論典
範,給予歷史和哲理的分判及彰詮,是一項十分重要、具有意義的地理知識學上
的工作。
德籍著名地理學大師阿爾夫雷德.赫特納(Alfred Hettner,1859-1941)的「
地誌論」(chorology)之地理學本質論,被視為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其意
義和影響,十分深遠;具有臺灣地理學術開創者、先行者地位的沙學浚教授
(1907-1998),其地理學本質論,其實就是在赫特納典範之中的實踐。當代臺灣
許多地理學者,或多或少均受到沙學浚教授地理思想的影響。回顧、省察、了解
、詮釋前賢思想,就學術領域的轉化提升之創造而言,是必須而不可或缺的;嚴
肅地從事地理學本質論傳承的回顧,是為了使地理學本質論得以更清晰明確地發
展開拓。基於這樣的看法,本文從赫特納出發而到沙學浚,經由哲學之存有根據
的發抒,並透過其地誌論地理學本質論脈絡的詮釋,期能對此種地理學傳承睿智
有一深層的了解。
第二節 康德的空間觀與赫特納的地理學本質論的超越根據
(一) 德國地理學和康德
李查.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 1899-1992)在其巨著《地理學的性質》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1939)一書中,十分推崇德國地理學者對於現代地
理學(modern geography)的貢獻,認為他們是地理學的奠基開創者,哈氏說【
R. Hartshorne, 1976:35】:
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地理學的根柢雖然可以溯源至古典的希臘羅馬時代,但
其形成為一個現代科學,主要乃是從1750到1850這百年間的事。此時期的後半葉
,即是洪保德和李特爾的時代,一般稱之為「地理學古典時期」。兩位學者雖處
於同時,其研究路向迥然有別,但毫無疑問均有非比尋常的成就,加上他們著作
對後續地理學的影響,促使我們視其為現代地理學的鼻祖。
合乎「現代科學」意義下的地理學,是在十八世紀中葉方才開始;哈氏雖然舉洪
、李二氏為此種意義的現代地理學鼻祖,但卻強調在他們之前已有一批為數可觀
的德籍地理學者,早已進行了地理學創成的工作;他們自覺地戳力奮發,以求將
多少有些龐雜但卻有用的研究轉化成一門獨立的科學。哈氏說【R.Hartshorne,
1975:35】:
在該世紀末葉李特爾、洪保德的地理作品發表之前,這些學者就已為我們今
日所知的地理科學制定了主要綱維,然而尚未能夠實際建立,我們承戴了李、洪
二氏的恩德,即是他們建立了現代地理學的科學,但是,絕大部份的地理學概念
--包括了幾乎是所有在本文所能考察到的論文--在李、洪二氏前一代的德國
地理學者的著作中都已經發現。應該不算過份地如此說:縱許李、洪兩賢未曾降
世,18世紀以後的地理學,即使步伐緩慢些,也會發展成今天我們所知悉的樣子

哈特向於此指明了自十九世紀以降,由於根基已經厚實,地理學已成為德國一塊
豐實肥沃的學術土壤。被視為現代地理科學開山鼻祖的洪保德、李特爾其實也是
在這塊學術沃土中,培養茁壯開花結果,以成就其地理學術的崇隆地位;甚至蓬
勃發達的當代地理學亦可說是淵源自此塊厚土美壤之栽培。
洪、李二氏之後,經過德國地理沃土長期醞釀孕育,赫特納的出現,具有特
出的意義;英籍地理學家羅伯特.迪金生(Robert E. Dickinson)說【R. E.
Dickinson,1980:112-145】:
阿爾夫雷德.赫特納是在德國地理學發展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是他那
一代中唯一的,也許是第一位這樣的地理學家:在進入大學時,就立志要成為一
位地理學家。
赫特納對地理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在他指導下取得博士學位的約三十個人
中,有十一位成為職業地理學家。
在以堅實的哲學和科學為基礎來建立地理學這方面,赫特納所做的工作多於
同時代的任何一位地理學家。1895年,他的刊物《地理雜誌》第一期出版,....
赫特納想用這份新雜誌來專門討論有關當時政治和經濟的地理學問題。....總想
保持這些論文的科學水準。
1963年1月,該雜誌復刊,擔任主編的戈特夫里德.普法費爾在這份復刊雜
誌的第一期上這樣寫:「現在和以前以一樣,不僅需要在我們的科學領域內推進
細緻深入的研究,而且需要系統闡明它的統一性觀念。地理學的當前處境,尤其
迫切地需要達到這一目標。」
依迪金生所述,赫特納是首位以地理學研究為終身志業的傑出地理學者及教
育者,其在地理學專業中,十分注重哲學、科學理論根據;這種認知和努力,使
赫氏成為地理思想重鎮,透過專業雜誌的傳播,「系統闡明地理學的統一性觀念
」,遂成為赫氏及其後繼者的地理學使命,也促進其地理學本質論的發揚。
所謂「系統闡明統一性觀念」即意謂通過哲學思考而使地理學具有其應然和
實然的科學地位;就一般地理學思想史家而言,大體如同哈金生,均認為赫氏的
地理學與哲學具有聯繫,此哲學是德國當時興盛的康德觀念論【R. J.
Johnston, 1979:34-36 Richard Peet, 1998:16-17】。挪威卑爾根大學地理學
者阿利德.候特-鈞生(Arild Holt-Jenson)就在其書中推崇康德哲學使地理學
在眾科學中佔有一個中央的地位,而地理學者們也不斷重覆康德的論點以肯斷地
理學的正當性以及其在眾科學中的特殊位置;其中,赫特納盡最多之力再發展了
康德思想,他承認有一段長時期沒有注意到康德對地理學的釋論,但以後卻十分
欣慰看到這位哲學大師的結論和自己的觀點具有密切的一致性,顯然赫特納自認
其地理哲學與康德哲學具有協同相通的性質【A. Holt-Jenson, 1980:15】。
哈特向較其他地理學者對赫特納更加推崇,哈特向【R. Hartshorne,
1976:137】說:
赫特納的地理學思考根據的觀點並不限於那一領域,他宏觀整個科學,同時
根據一個從哲學領域出發的批評者葛拉福(Graf)的觀察,赫氏亦是「近代
(recent times)地理學方法論學者中與哲學聯繫的唯一者」。
在公認赫特納的哲學素養的事實中,哈氏甚至認定赫氏實為當時「唯一」具
有哲學修養,與哲學有聯繫的地理學家。且哈氏本人對康德亦特致其尊崇之意:
地理學並非立足在薄弱的基礎上,...多年來,我們地理學領域,受到一位
邏輯思想大師的注重;伊曼紐爾.康德在其《自然地理講演》中提出一種劃分科
學知識的大綱,使地理學具有明確的邏輯地位。其中發展的觀點,對許多人或筆
者而言,無論啟發人們理解地理學性質或提供已有問題之解答,均能令人相當滿
意。
哈特向以地理學家身份對康德致敬,認為自己受到康德的影響。哈氏於此也
隱然指出康德對其他許多地理學家的思想產生了作用,其中自然包括了緊接康德
的下一代,且是新康德主義興盛時期的赫特納。
哈特向於其另一篇論文《地理學的空間科學觀念:從康德和洪保德到赫特納
》【R. Hartshorne, 1958: 97-108】中,以歷史詮釋的方式,釐清或強調現代
地理學開創期的德國地理學大師,如洪保德、李特爾、赫特納等人的地理學科學
邏輯觀念,並不是直接傳承自康德,而只是具有一種同時代的思想或心靈對於世
界、現象、存有的同質或相似的感受及看法;哈特向不承認康德哲學與地理學觀
念的傳承或體用關係,但承認兩者高度的相似關係。然而不管如何,康德哲學對
於地理學思想和觀念具有導引及建構的深刻意義,卻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其實,
以赫特納自己而言,他在其大作《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的第二篇〈
地理學的性質和任務〉中就不惜使用甚多篇幅討論了康德本人及新康德主義大師
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 1848-1915)和李克特(Heinrich Rickert
1863-1936)的思想【赫特納,1983:128-151】。與其論說康德和當時德國的地
理學有無直接或密切關係,不如認清那個時代德意志哲學在主體上屬於康德觀念
論的事實,其時的地理學家若輕忽理論思想則已矣,若重視理論思想,則不可能
不生活思考於康德哲學的氛圍磁場之中;赫特納的地理學本質論,實即源於這樣
的氛圍磁場。
因此我們在詮釋赫特納的地理學本質論之前,實須認識康德對於地理學的析
判以及其重要的空間論。

(二)康德的空間論
康德在《自然地理學講義》中有如此一段論述【赫特納,1983:133】:
我們可以為我們的經驗知識確定一個位置,或者置於概念之下,或者根據它們真
正的時間和空間。根據概念所作的知識分類,是邏輯的分類,根據時間和空間所
作的分類則是自然的分類。由第一種分類,我們得到一個自然體系,例如林耐的
體系;由後一種分類,卻得到一種地理的自然描述。....
歷史學和地理學同樣稱為一種描述,前者按照時間作出描述,後者根據空間作出
描述。歷史學涉及的是按照時間先後發生的事件。地理學所涉及的是同時發生的
空間現象。
歷史是先後接連發生的事件報導,和時間有關;而地理學則是在空間中同時進行
的事件的報導。
根據上言,康德顯然特別突出了地理學的「自然性」和「空間性」。在康德哲學
中,「自然」有其特殊用法,而有別於經驗論或實在論的觀點;此所謂「自然」
等於「現象的全體」或「現象之總集(sum)」,也就是將所有現象總加起來,亦
即平常所說的「自然界」(natural world)。但是康德的「自然」與一般所說的
「自然」十分不同,我們所謂自然乃是「天造地設的大自然」,而康德卻不如此
將自然看成「天造地設」。然則,康德的「自然觀」究竟為何?當代哲學重鎮牟
宗三先生對此有所詮釋【牟宗三,1990:179-183】:
假如現象不是天造地設的,....什麼才是天造地設的?康德說:「物自身」
(noumena)才是天造地設的。......
「物自身」,.....嚴格講當該是「物之在其自己」(thing-in-itself),「在」
字不能去掉。....「物之在其自己」不能當現象看,它永遠不是現象。「物之在
其自己」之英譯為〝thing-in-itself〞,....說〝in-itself〞是說物之純粹在
其自己而與任何其它東西不發生關係,與任何人與我也不發生關係。它是個什麼
東西,我們完全不知道。.......這「在其自己」是就絕對存有說,或就精神主
體說,不泛指任何物。
康德說的「物之在其自己」,我們對之完全無所知,知識所不能及。而我們知識
的條件也不能向它那媕野峞C.......它是無限的祕藏。照康德的意思,這個意
義的物之在其自己,才是天造地設的,對任何其它東西沒有發生關係,因而也不
現任何面相,它也不內部起風波,它純粹在其自己,是純粹地自在獨化,默默地
密勿自運,這才是天造地設的。
當一個東西與其周圍的其它東西一發生關係,就落在「後天」;對某一個東西顯
一個面相,對另一個東西顯另一個面相,有好多是歪曲的面相,也有好多曲折的
面相。這些面相就叫做現象(phenomena)。
依康德在西方基督教傳統下來講,天造地設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所創造的才是天
造地設的;上帝之創造只創造物自身,只創造物之在其自己,不創造現象,所以
在上帝面前沒有現象,也沒有我們所說之自然界。....
「現象」不是天造地設的,自然就是現象的總集,所謂「自然界」,....只是一
大堆現象,....不是「天造地設」的,所以「知性為自然立法」這一句話的意思
就可思量。
在「物自身」與「現象」的對舉架構下,區分了兩重存有界:其一為超絕於人類
感知之上的「物自身」的存有,唯上帝可知;而另一則是人類所可感知的「現象
」之存有,我們面對這現象總集而成的總體,即是「自然」,它並不是自存於自
身之內的「物自身」,而是形而下的物的世界。人類面對這個現象總集的自然,
即透過知性而以各種思維取向,對自然進行許多面相的「立法」,也就是對各各
「物」的各各「面相」進行研究,給予種種的名相。康德指謂地理學是在空間中
進行各種事件的自然描述,此即意謂地理學家的任務就是根據「空間」而給予「
現象總集的自然」以「知性的立法」,換言之,地理學家的科學任務與那些依概
念邏輯建立類型知識系統的學者有所不同;地理學家治學的前提是「空間」形式

「空間」與「時間」在康德哲學中,具有其特殊的形而上意義。康德說【康德(
牟宗三中譯),1983.上:124-129】:
空間與時間是什麼呢?它們是真實的存在嗎?.....它們只是事物底諸決定或諸
關係嗎?抑或空間與時間是這樣的,即:它們只屬於直覺之形式,因而也就是說
,只屬於我們的心靈之主觀構造,離乎此心靈之主觀構造,它們不能被歸給任何
東西。
於此,康德提示一個關鍵的空間概念,即:空間並非各種事物或現象的本身,換
言之,空間不是具體客觀的「物」,但是它也不是如一般經驗論者、實證論者、
實在論者所認為的「空間是事物或現象之間的關係結構」;依據康德的觀念論立
場,空間屬「先驗的直覺形式,只屬於人的心靈之主觀構造」。由此基本點出發
,康德為空間作了一個形而上的解釋【康德(牟宗三中譯),1983.上:124-129
】:
(a) 空間不是「從外部經驗而被引生出」的一個經驗的概念。因為要想使某些一
定的感覺可涉及某種在我之外的東西(即是說,涉及某種東西在另一空間區域中
,此另一空間區域乃不同於「我於其中發現我自己」的那個區域者),並且同樣
要想我表象某些一定的感覺為互相外在而且互相鄰接者,因而也就是說表象它們
不只是為不同的,而且是為在不同的地位中的,則空間底表象必須被預設。因此
,空間底表象不能從外部現象之關係中而經驗地被得到。反之,此外部經驗其自
身畢竟只有通過那空間之表象才是可能的。
(b) 空間是一必然的先驗表象,此一先驗的表象形成一切外部直覺之根據。我們
不能把「空間之不在」(把「沒有空間」)表象給我們自己,雖然我們很能想空間
為空無對象者。因此,空間必須被看成是現象的可能性之條件,而不能被看成是
「依靠於現象」的一種決定。空間是一先驗的表象,此一先驗的表象必然地形成
外部現象之根據。
(c) 空間不是「事物一般」底關係之一辨解的,或如我們所說,一般的概念,而
是一純粹的直覺。我們只能將一整一空間表象給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說及種種不
同的空間,則....只意謂其是那同一整一空間之部分。其次,這些部分不能先於
那整一而無所不擁的空間,好像是要成為「那整一空間所由之以被構成」的構成
成分;反之,這些部分只能被思為在那整一空間之內。.....
(d) 空間是被表象為一無限性的所與的(既成的)量度。現在,每一概念必須被思
為是如此之一種表象,即此表象是被含在一無窮數的不同的可能表象中為它們的
公共特性(記號),因而也就是說,此表象含有無窮數的不同的可能表象於其自己
之下;但是,卻沒有一個概念,如其為概念而觀之,能被思為含有一無窮數的表
象於其自己之內。空間之被思卻正是依此後一路數而被思;因為空間的一切部分
是無限地共在的。空間之根源的(元初的)表象是一先驗的直覺,而不是一概念。
康德這樣的觀念論空間觀,以習慣於經驗論、實證論或實在論形式思考的頭腦而
言,是十分不易攝握的。我們茲依華語世界中最能釋譯康德學說的牟宗三先生的
詮釋來掌握康德的空間觀念。
根據牟先生,如果依康德的「現象與物自身」的對列格局以及其空間觀點,「物
之在其自己」(即「物自身」)只顯現給上帝,而不顯現給人;顯現給人者只是「
現象」。然則「現象」是對人的那一種認知機能而顯現呢?第一步是對人的感性
而顯現,此時稱為「現象」,是未決定的對象;第二步則是對人的知性而顯現,
此時所顯現的即成為一個「決定的對象」。對人而言,不論感性、知性,人均是
一種「有限的存有」(finite being),只有上帝是唯一的「無限的存有」
(infinte being)。在上帝面前,無所謂「現象」,而都是「物自身」,只有在
「有限的存有」之人面前,才說「現象」【牟宗三,1990:187-189】。
這樣的有限存有的人,由兩面所形成,一是「形式」(form),一則是「材料」
(matter)或「物質性」。就人的物質性言,就是人的感性;而人的形式則表顯在
人的理性以及時間空間。此義甚深,所以牟宗三先生對此申論甚多,他的論述可
以總結為下列數項要點【牟宗三,1990:179-201】:
(a) 人是感性的有限存有,依靠感性五官的機體而呈現「現象」。
(b) 通過五官的感性而呈現的現象,必然是在時間空間之內,換言之,感性必
須以時間空間為其「形式」。
(c) 人的知性決定感性所呈現的現象,此時,知性須以某些基本概念來加以決
定,這就是知性所提供的那些存有論的概念,也就是「範疇」。換言之,現象由
感性顯現,但由知性通過範疇決定。
(d) 「時間空間形式」,發自「隨感性而表現的心靈主體」,換言之,時間空
間由心靈之隨感性而發之作用而成為現象之上的客觀性。所以,現象之有時間性
與空間性,就是感性的「執著性」。此意謂「感性把一個東西給于我們而成為一
個現象,乃實是因落在時間空間這個形式埵茼足陘@個現象」。換言之,所謂「
現象之時間空間性」這句命題與「感性在時間空間形式下呈現現象」這句命題,
是一樣的意思;亦即若離開時間空間,就不能想像現象。
(e) 由主體發出的時間空間形式,也必落實而為現象之形式,人無法想像空洞
抽象的時間空間。時間空間是人的直覺形式,同時也就是現象的形式,時間空間
永遠與現象相即而不離,若離開現象,就無法明白時間空間。
(f) 感性將時間空間性的現象呈現給知性,知性根據其自己所提供的存有論概
念,也就是「範疇」,來決定這個現象,而使之成為「決定的對象」。所謂「決
定」,是由該對象的量相、質相、關係相而概念地決定之,此即知識客觀化了時
間空間性的現象之意。
(g) 現象的知識化實即「綜合」的過程。綜合有三層:感性層的綜合,這是「
攝取的綜合」,它執持雜多于一起,而使雜多成其雜多;想像層的綜合,其作用
是「重現的綜合」,即通過想像、記憶而可不斷重現「感性攝取綜合」的對象;
知性層的綜合,即「統覺的綜合」,就是將綜合起來的對象加以「認知」而執取
之。如是,知識系統建立完成。
(h) 通過攝取、重現及統覺的綜合而建立的知識,可稱之為「科學」;科學是
經由某種程序與手術而成的非絕對性的真理,必定具有相當程度的抽象性;「抽
象化」於科學而言,不可缺少,是一個必須的步驟。有抽象,就有單純定位
(simple location),用以確定量的知識、質的知識。然而,此處卻帶有相當程
度的虛幻性,因為「單純定位」,以懷德海的觀點,就是妨礙我們了解「具體的
真實」的障礙;具體的真實,正好與抽象化相反,它不可以用單純定位來加以化
約減除。
「空間」,一如康德的論斷,以及牟宗三先生的闡發,乃是現象世界的超越、先
驗的形式根據;此種空間觀實與英美經驗論、實證論、實在論的觀點差異甚大。
若就後者而言,「空間」僅僅就是現象與現象之間的距離、位置、方向等所形構
而成的關係結構而已;赫特納、哈特向等人卻非如此,他們的「空間」觀念,依
循的乃是康德的思想體系,「空間」是先驗的直覺形式。關於此點,擬由赫特納
的觀點加以闡明。



第三節 赫特納的地誌論地理學本質論
(一) 區域傳統
「區域研究」(region/area study)是一個悠久的地理學傳統;地理辭典如此敘
述區域地理學【左大康,1990:19】:
區域地理學研究各地理要素在區域內的組合及其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關係,綜合
揭示區域特徵,闡明區域人地關係。
區域地理的目標是以綜合的方法,在於一個特定的地表範圍內,揭示闡明各地理
要素相互作用和聯繫下,呈現出來的人地關係和區域特徵。事實上,對於「區域
」的好奇、關心以及進一步的探索,是基於人類的天性。普雷斯頓.詹姆斯
(Preston E. James)和杰弗雷.馬丁(Geoffrey J. Martin)說【P. E. James,
G.J. Martin, 1989:6】:
一開頭是好奇心引起的。...原始人所想到的一些最早的問題,必然是和自然環
境有關的。人與許多其他動物認定地表某一個地段作為他的生存空間;並且,和
其他許多動物一樣,他對別人的生存空間內的草可能長得更綠些會覺得羨慕,好
奇心驅使他去探究他所看到的遠處山丘以外的地方到底什麼樣子。....在歷史的
長河中,人們發現並描述了許多不同的世界。
居於好奇心而進一步發現並描述了「許多不同的世界」,這便是地理記述及解釋
的開始,經過邏輯嚴謹性的累積和說明,遂發展出區域論述的學問,因此,詹姆
斯和馬丁兩氏說【P.E. James, G.J. Martin, 1989:序言】:
早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以前,人們即使在他家住家附近短距離內進行考察時
,就能區別出一個地方和另一個地方的差異。...約翰.賴特把地表的這種差異
叫做地方差異,這就是地理學的要義。
地理學即是將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差異性加以說明及解釋的學問,稱為「地方差異
」,而也就是「區域差異」。
雖然所謂「區域差異」的研究被普遍認為屬於地理學主要進路,而「區域」則被
視為地理學的本體,但如何掌握或發揮其研究,卻各有門徑,因而產生一些重要
的典範,其中有:維達爾.布拉什(Paul Vidal de la Blache, 1848-1918)開創
的法國學派,強調人與自然互動產生了生活方式而再經過歷史時間的演進構成「
區域」;由景觀詮釋入手的區域論,計有「景觀形態論」(landscape
morphology)、「景觀生態論」(landscape ecology)、「景觀地誌學」
(landscape chronology)以及「區域化景觀類型論」(regionalization and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等,景觀的區域論以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的地理
學教授卡爾.邵峨(Carl Ortwin Sauer, 1889-1975)所開創的景觀形態論學派為
著;英國的區域論,著重區域的劃分標準、區域的全面分析以及區域的專題研究
,他們強調經由地方(place或區域)、工作(work或經濟)及俗民(folk或人群)的
三維整合來掌握區域性【Arild Holt-Jensen, 1981:27-36】。
無論從生活方式、景觀或區域分析入手探究區域,均著重於一個確定的地表範圍
來落實具體現象的空間擴延,而非依據「物」的系類來從事邏輯的推演和歸納。
換言之,區域論的典範須是橫向的空間擴延的區域性詮釋,地理學家必須把握這
個基準,而不能專就地表上任何存在的現象,從事其系統類型的探索研究,因為
那是系統科學工作者的專業,而不屬於地理學家。
赫特納的地理思想亦屬區域論的重要典範,其入手處有別於上述三種區域觀點,
其主要理念呈現在其名著《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中,此書初版於
1927年,他在序言中夫子自道此書乃其「畢生之作」(見其〈序言〉),可見此書
即是赫氏地理思想精粹凝耀光華的巨刊,本章下兩節即依此書以介紹詮釋其科學
觀和區域論。

(二 )赫特納的地理學科學觀
赫特納提出其一套科學哲學觀念用以解釋地理學的科學性質,這套科學觀點顯然
受到康德及新康德哲學,特別是西南學派的影響。
關於康德及西南學派的科學觀點,筆者嘗於兩篇論文中【潘朝陽,1976:
167-192、1989:181-198】加以闡述;在其中,筆者指出通過康德的三大批判書
(《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以觀,第一批判處理
「自然」,依據的是「因果法則」;第二、第三批判則涉及人的道德實踐和審美
意志,不受自然法則支配,而是依循人的自律、自決,亦即賦予了價值判斷。因
此,康德隱然舖設了兩元的思維,一是針對服膺自然法則的自然世界,一則是涉
及人的意志實踐的人文世界。由此出發,配合康德對於地理學的空間之學的斷定
,赫特納在其地理學本質論的建構中,推展出一種需經由地表上具體各種要素整
合形成區域特性的地誌觀的區域論,實屬十分自然之舉。復次,筆者歸納整理出
文德爾班、李克特二氏明白區分兩元科學形式,即:法則追尋的科學和個體描述
的科學,此科學觀充分表達赫特納當時的新康德學派的基本科學觀點,就人文或
歷史文化科學而言,特別著重「一次發生、個別性價值體」的詮釋。
赫特納與文、李二氏相同,雖然認為科際之間應有一種共通普遍的聯繫,但亦不
承認存在一種寡佔唯一的科學形式,赫氏【赫特納,1983:128-129】說:
切斷各門科學之間聯繫的一道萬里長城是不應當存在的;可是每門科學必須有它
確定的獨特的內容,它使用確定的獨特的方法處理這種內容,並用確定的獨特的
方式傳播這種內容;確定這個研究和傳授領域,不可聽其自然,必須用科學方法
加以規定。
於此,赫氏明白主張科學形式具有多元性,且各門科學應具有其「確定的獨特的
內容和方法」,顯然赫氏已指出地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必須有其「用科學方法加
以規定」的「確定的獨特的內容和方法」。這方面,赫氏是從文、李二氏的論述
切入來加以衡定的。赫氏提到文、李二氏的二元科學論【赫特納,1983:
130-131】:
文德爾班和主張相似的李克特,把科學區分為「數理的科學」和「表徵的科學」
,或者說「規律的科學」和「事物的科學」,或者「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
;在前者,知識是綜合性概念的,目的在獲得規律知識,在後者,知識是個體化
的,目的在獲得重要的各個事物的知識。....李克特由此推論出自然地理學和人
文地理學的一種二元論。
赫特納依循文、李二氏的二元科學論,但強調不同意他們以二元性區隔地理的「
自然」和「人文」為不相干,且前者落在「數理、規律科學」之此端,而後者落
在「表徵、事物科學」之彼端,形成了相隔絕的兩橛。赫氏說【赫特納,1983:
245-246】:
文德爾班和李克特....著重強調個體作為科學的知識對象的十分有價值的作用,
....他們認為可以提出兩類科學,....一類只靠類概念工作,提出規律是這類科
學知識的目標;而對另一類科學,則提出類概念和規律則毫無意義,或者只有次
要的意義,它們的目標相反地是去認識那些十分有價值的個別事物。他們把這兩
類科學區分為「法則的科學」和「記述特性的科學」,或者稱為「規律科學」或
「事象科學」,又因為大部分自然科學屬於前者,歷史科學屬於後者,也可以區
分為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或文化科學)。
它的錯誤產生於沒有足夠地考慮到「描述的自然科學」和「系統的人文科學」,
忽視類概念和規律的真正意義:它們不是目標,而是認識的手段。
按赫氏並非拒斥科學的雙元論,而是主張地理學不論自然或人文,均必須同時含
具此科學的二元精神和內涵,也就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均同時含具「系統的法
則說明」以及「具體的描述詮釋」;而且對地理學的研究而言,通過「類概念」
而建立的法則,並非目的,它只是為了達至目的的一種手段或過程;目的是對地
理的具體性描述。因此赫氏將文、李二氏的觀點加以修正,提出自己的一套看法
。赫特納說【赫特納,1983:131-132】:
先前人們只是在事物的物的親屬性和差別性上建立科學體系的基礎,只是按照各
科學的物的關係來編排。....用事物的物的關係這種觀點來理解事物是片面的,
........忽略了對於地理學的邏輯歸類具有決定作用的觀點,.....他們多半
....採取這種形式(筆者按:即是採取「物的關係」的科學形式)把這門科學納入
他們的體系,這樣一來,就把人類地理學(筆者按:即今日通稱的人文地理學)完
全漏掉了;有些人完全不承認地理學是統一的科學,而把它分散在他們的體系的
各個不同部門中。
赫氏對於當時其他學界的誤解地理學本質,忽視地理學於「具體描述」的科學本
質,甚至侮蔑地理學獨立尊嚴的情況,深致其不滿和抗議。基於有嚴謹澄清或建
構地理學本質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赫氏乃順由新康德哲學的二元科學觀,但轉
借了實證論者孔德(Comte)的名相而提出了他的科學雙元論【赫特納,1983:132
】:
在科學中所作的第一個基本的劃分恐怕應該是由孔德首先強調的「抽象科學」和
「具體科學」的劃分。....抽象科學剝去事物的一切特有的和個體的特徵,只去
研究普遍的變化過程或者性質,如重、光、磁性、物質特性、精神過程,完全不
管它們對某一自然界的從屬關係以及它們的地點的和時間的情況.....;而具體
的科學則相反,它....是把一般的變化過程和情況理解為某特定物體的性質。
赫特納於此主張針對了研究對象的「普遍性」和「個別性」來區分其科學性質為
抽象的或具體的;這是因為前者總是往「抽象化」而趨,而後者則總是凸顯或落
實自己的特定之具體形態,而此必定是「非抽象的」或「反抽象的」。其實,此
種雙元科學觀,在本質上與文德爾班、李克特並無不同,只是新康德學派誤以為
自然地理學歸屬於「抽象科學」,此正是赫氏不同意之處。就赫氏而言,地理學
的核心,不論自然或人文方面,均應屬「具體科學」,而非「抽象科學」。赫氏
說【赫特納,1983:132-133】:
具體的科學在「現實的」認識中加以劃分,它們按照物的性質的複雜性和時間、
空間的差異,來研究現實。「現實」相當於一個三度空間,為了完全掌握它,我
們必須從三個不同的觀點出發來考察;.......我們從第一個觀點看到「親屬關
係」,從第二個觀點看到「隨時間的發展」,從第三個觀點看到「空間中的排列
和分配」。「現實」不會完全局限於系統科學或物的科學,...一些人恰當地把
歷史科學的地位建立在關於時間發展的特殊理解的必要性上。但是,這樣科學仍
然是二度的,如果我們不同時從第三種觀點出發來掌握其在空間中的排列和分配
,就還不會完全地認識它。
赫特納如是的科學觀,明顯即是本文前面提及康德的知識三型分類;赫氏的「第
一種觀點」,即邏輯分類的各種系統科學,「第二種觀點」即史學,而所謂「第
三種觀點」,就是地理學,指現象的空間排列和分配。所以,赫氏接受了康德的
科學分類,將地理學定位在「空間」的學問上;地理學就是空間之學。對赫特納
而言,人類有關「現實」的研究,雖然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gician Omen 的頭像
    Magician Omen

    Magician Omen

    Magician O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